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 » 正文
 
刘汉元: 他将新时代的渔光真合成了曲(上)
日期:2019-08-16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geyiling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编者按:刘汉元1964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眉山,1984年自筹资金在家乡建起了西南地区第一家集约化鱼饲料工厂,1992年自筹资金在县城里建起了一座现代化饲料工厂“通威饲料有限公司”,2007年通威集团与四川巨星集团联合在乐山建立四川永祥股份,设计规模为年产1万吨多晶硅,一期工程1000吨,仅用了1年时间就创下行业调试时间最短的纪录。从饲料到多晶硅,这样的跨行成功令人感叹。

刘汉元1964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眉山,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喜欢鼓捣收音机,拆卸装配各种小玩意,家中的电风扇、洗衣机、电视机都无一能逃过他小小的魔爪。1978年刚恢复高考,刘汉元即考上了四川省水产学校并于1981年16岁时毕业,分配到了眉山县水电局两河口水库渔场,月工资41元。在1981年9月至1986年间,刘汉元先后任过技术员、助工、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川人喜食鱼,但全国大概只有400多万吨的水产品总产量,而四川每年人均只有不到一斤鱼的消费量。刘汉元清楚地记得,1983年春节期间,成都市场上猪肉0.99元一斤,鲤鱼却卖到了12-13块一斤。那时,一年之中什么时间吃过一条鱼、吃过一次鱼,人们都像过节一样记得清清楚楚。彼时鱼作为奢侈品的程度可见一斑。让乡亲们都能痛痛快快地想什么时候吃鱼就什么时候吃鱼,成了一直以来少年刘汉元心中小小的执念。自幼对各种器件痴迷的刘汉元,从一扇铁门中得到启发,发明了“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在刘汉元的坚持下,父母倾尽家资凑齐了五百元,1983年5月1日刘汉元在四川眉山县永寿镇永光电站尾水渠,用这笔父母的血汗钱修了个64平方米的金属网箱,投入了185公斤鱼苗。

1984年10月25日,四川省科委、省水产局等派出专家组当场关水捞鱼称重验收,60余平方米的刘氏网箱里,共捕捞出1390公斤成鲤鱼,折合亩产1.5万公斤,创造了四川历史上单位面积养鱼的最高纪录,并且盈利1950元。刚满二十第一桶金即到手,要知道这1950元可是当时普通工薪阶层月工资的近五十倍,四年的收入。

小镇青年,小作坊创新鱼饲料

在流水金属网箱养鱼获得政府认可后,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刘汉元并没有就此仅沉浸在欢乐中,他意识到当金属网箱养鱼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后,天府大地将会产生出千千万万个养鱼大户,而市场上却没有专门的鱼饲料出售。家乡的乡亲们也大多不懂得饲料的科学营养配方。村里有个农民大叔曾对刘汉元说:“我用玉米面、谷糠和大米饭喂它们,人吃了能长,还怕鱼不长肉?”后来的事实证明,一年之中这个农民的鱼苗只长了不到半尺长。拿什么样的饲料来养鱼成为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刘汉元在自身拥有的专业知识下,钻研许久有关鱼饲料的配方及制成,终于他的鱼苗在5个月内长到了一尺半。附近的农门朋友们纷纷前来讨教制作饲料的诀窍。

刘汉元看到了商机,于是开始了小作坊式的鱼饲料制作。最初在家里用一台小型绞肉机将原料粉碎搅拌,家人轮流动手,不分昼夜。随着养鱼户的口碑相传,对饲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小型绞肉机的供应能力越来越力不从心,扩大机器的数量来增产已迫在眉睫。

没有建厂经验,没有充裕的资金,刘汉元在心底盘算着下一步该如何是好。都说英雄出少年,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有条件可以自己创造条件,何况他笃信自己所拥有的良好天赋和专业的知识技能。于是从未正式学过机械、电工、建筑设计和施工的水产技术员刘汉元,凭着心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信念,靠自学摸索设计、自行施工安装建起了年产量为5千吨的饲料工厂,此事让刘汉元引以为豪至今。他说:“万事开头难,哪有什么天生的专家,如果生活逼着你不得不学,等你咬牙挺过来,你会发现之前战战兢兢自己所担心得,现在陡然变得云淡风轻,做起来如行云流水,你在不经意间成了内行。”

1986年,22岁的刘汉元凭借着来几年来养鱼和手工生产鱼饲料的原始积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自筹资金在家乡眉山县永寿镇建起了名为“科力”的西南地区第一家集约化鱼饲料工厂,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厂旋即投产便引来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旺销景象,远近养鱼户蜂拥而至,“科力”牌鱼饲料成为抢手货,小镇上常常车水马龙造成交通堵塞,有人为买到饲料竟在工厂门口排了7天7夜的队。科力在鱼饲料领域如鱼得水,小镇青年的发家致富梦很快得以实现。

自筹资金建现代通威


随着市场越来越大,在小镇的辉煌自然会让人在短时间自得意满,但显然蛟龙终究归大海,小镇的小溪水域有限,愈发不能装载刘汉元心中庞大景象的航船。1992年春天,刘汉元走出家乡小镇,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在县城里建起了一座现代化饲料工厂,取名通威饲料有限公司,喻“通力合作,威力无穷”之意。厂区占地20余亩,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0万吨鱼饲料,工厂从破土动工到完工剪彩,一共只用了短短半年多时间。这件事在当地引起轰动。开工那天,远近的养鱼户和父老乡亲都来了,人们拥挤着参观,他们亲眼看到一袋袋鱼饲料好像河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下生产线,流进大卡车和拖拉机车厢里。一位观摩现场整天的老人说,“那一天饲料装了足足100多辆汽车和拖拉机。”

刘汉元的“通威”,由鱼饲料到猪饲料再至宠物饲料,做得红红火火。刘汉元曾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开创了改革开放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政策上放得更开,经济发展获得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事实上,1992年对通威来讲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阶段,当年通威建立了年生产达6万吨的鱼用饲料生产厂,这是当时国内行业中最大的单产厂。通威迅速把握住了市场经济的脉搏,当年通威在《四川日报》刊登了四川第一个整版广告,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传奇,并引起了行业内外极大的关注。通过市场经济的宣传和推广手段,使得通威逐渐进入产业化的良性经营阶段。

“科技能使卫星上天,科技能使你养鱼致富!”这句广告语横空出炉时,业内尚无通威的名号。但信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刘汉元,偶遇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家力求创新变革的政策与个人热切渴望创造财富的欲望一拍即合,一个现代化的通威和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在高度的默契中一路如风驰电掣。

在产业整合中摸索得名望

随着对饲料行业的市场开拓与深化了解,刘汉元意识到畜禽饲料的竞争已趋至低毛利率状态下的白热化。只有对企业整合降本,规范产业链条进行科学化生产,继续进军新市场,方能进一步提升整体竞争力。1994年,当刘汉元把总部迁往成都时,通威已经是年营业额4亿元的企业。1995年,通威集团顺利完成北上的战略转移,将集团总部迁至四川省会成都,同年以兼并和控股的形式发展了8家分公司。

“能在饲料行业生存下来,就能在任何一个行业生存下来。”刘汉元曾笃定地说。这也许是近十年来在自觉行至巅峰后意欲涉足其他行业的第一次萌芽。此时刚满三十不久的刘汉元手捏数亿大钞,多元化的念头已不能按捺。于是1995年斥巨资控股前东德一家it企业,却由于对市场把握不足最终失败。

初尝败绩的刘元汉,警觉到跨行业投资的可行性问题。在自我反思中,他开始明了“专、精、多”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此次铩羽而归,专一地在国内把主业做到最好成了他最为关注的重心。在对企业做了清理后,在梳理中把企业十多年来沉淀的文化、经营生产过程当中的精髓,保存并发扬光大。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同类产品的性能价格、产品质量、行业水准,即性价比成为了决定企业成败最为关键的点。在充分竞争的过程中,品牌必定会越来越少,企业间的兼并与垄断的趋势必然愈发凸显。余下的寡头规模化生产会越来越大,只有一流产品才能得到顾客的青睐,只有一流的品牌才能在兼并战中幸存,只有一流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被淘汰出局的将永不能再返,而通威的目标则是坚持在一流品牌的行列长期不动摇,这是通威赖以生存的基准点和核心。

几乎不产鱼的四川鱼类养殖业蓬勃发展,彻底满足了川人喜食鱼的爱好与诉求,对鱼类的消费也由1980年的人均年消费1公斤飙升到2001年的20公斤。通威集团2000年的销售额达到了61亿元。富甲一方的刘汉元一时声名纷至沓来,2001年荣获“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以11亿元身家被《福布斯》评为大陆富豪第十一名;2002年在“21世纪博鳌财经论坛”上获“2002年度全国十大民营企业家”称号,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40岁以下最成功商人”,入选“2003年度中国十大经济人物”;2004年,通威集团旗下通威股份正式在上交所上市,刘汉元身价暴涨。2004年9月,被国际企业家联合会、《世界英豪》杂志社联合评选为“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企业领袖。

新能源新兵

又五年过去了,刘汉元并没有止步寻找新投资方向的探索。他曾一度沉浸于对半导体元件的深挖,因而与新能源热的早班车有选择性地擦肩而过。2000年,他差点投资新光硅业。新光硅业是中国第一个立项的年产1000吨多晶硅项目,为当时四川省“一号工程”。刘汉元参与了三轮谈判,去了三次工厂,据他评估后测算,13亿-15亿的投资,“几乎永久性无法收回”。当时多晶硅成本与价格都很低,全球光伏市场尚未启动。

此后他与熟识的企业家一道选择进入了化工树脂行业,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又发现PVC这种材料的部分产品可用来作多晶硅原料,直到2004年德国光伏市场爆发式增长,使用了400多兆瓦产品,约占世界光伏产品消费量的一半,全球市场由此启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刘汉元进入光伏行业的决策,他开始了一年多对光伏行业的全方位调查。在多方论证后,觉察到PVC产业已落人后,新能源虽在小范围内掀起了风浪,但还没有真正开启,此时入界犹未为晚,2006年12月19日刘汉元在北京与70岁的多晶硅专家戴自忠长谈后,正式宣布进军多晶硅行业,并确定了主攻多晶硅的业务脉络。

2007年5月,通威集团与乐山市政府签署协议,与四川巨星集团联合在乐山建立四川永祥股份,通威拟投资50亿,设计规模为年产1万吨多晶硅。刘汉元决心以速度弥补后发者延迟进入错位的时间,一期工程1000吨,仅用了1年时间,并创下行业调试时间最短的纪录。

时至2008年,整个行业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多晶硅价格剧烈起伏,刚介入多晶硅生产不久的通威预期收入减少。

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并未能动摇刘汉元将多晶硅事业进行到底的决心,他坚信:“如果以做饲料的方式来做多晶硅,十年之内,通威就有望进入全球多晶硅生产企业前三甲。”通威在水产饲料已是国际领先地位,而多晶硅领域的生产技术一直被德美日等发达国家垄断。

饲料和多晶硅,差之千里的两个行业,无异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何以共处?连通威内部人员都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老总是在暴利面前的豪赌。前面已稍作解,但个中细则如何,刘汉元的考虑真如他人传言所说吗?且看下篇:十年沉静下的契机。

原标题:哲思光伏中国路 | 刘汉元: 他将新时代的渔光真合成了曲(上篇)
 
相关阅读: 刘汉元 通威 多晶硅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www.whereislife.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微信公众号“ENERGYVOICE”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