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自然界的力量取之不尽,新能源电力渗透率大幅提升
日期:2024-05-27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huamengqi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风力发电原理是利用自然风带动风车叶片旋转,通过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光伏发电则是依靠太阳光照射,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风、光发电都不使用燃料,不产生环境污染,属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我国的“三北”地区和沿海岛屿都是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的道路上,光伏发电、风电是最核心的技术,是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利用第一大国,其中,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分别连续13年、8年稳居全球首位。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今年2月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约4.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5亿千瓦。据专家预测,到206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占比将超过50%,成为电量供应的主体。

随着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比例的快速上升,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光伏发电完全依靠太阳光源,发电时间受到日出日落的影响,导致其发电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白天,夜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不能满足傍晚及夜间对能源的需求高峰,此外,阴雨天气下,光伏发电效率也将显著下降。风力发电高峰则在一天中很不稳定。而无论是光伏还是风力发电,都会因季节的变化产生明显的差异。这些自然之力与生俱来的波动性、间歇性使得电力输出变得不可控、不稳定,最终导致供需失衡,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严峻考验。随着大基地集中式风电、光伏装机大幅增加,风光发电量迅速增长,消纳压力也进一步增大。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风、光等新能源大基地大多数集中于“三北”地区,能源消费地则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通过建设特高压、超高压等大型输电工程进行“西电东送”,成为最主流的方案。近两年,特高压交直流混电联网建设进度也在加快,对新能源消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除了外输通道建设,作为风电和光伏发电的重要配套设施,储能装机规模在近几年不断扩大。快速发展的储能设施以其优越的调节性能为电力系统提供了更多灵活性,实现风电和光伏平滑并网。但由于储能电站容量有限,利用风、光发电制氢是解决风光电大规模并网难、消纳难的有效途径。

新型电力发展势头猛进

当前,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在经过持续攻关和积累之后,我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已经全球领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

截至2023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了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在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中的比重近40%;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近3万亿千瓦时,接近全社会用电量的1/3。

“2023年,中国光伏产业继续保持了迅猛发展的势头,新增装机超过216GW,全球占比历史性超过一半;累计装机接近610GW,助力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了火电。2023年,国内光伏制造业产值超过1.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4个主产业链环节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60%。”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清洁能源的发展也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我国风电机组等关键零部件的产能占全球市场的70%以上,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占全球比重则均超过80%。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郭奎龙表示,2023年,我国大型新能源项目外送通道进一步打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新能源项目合作高质量发展。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新能源发电行业保持增长态势,中国企业实现227个签约项目,合同总额为264.7亿美元,同比增长37%,占电力行业全部签约项目总金额的51.5%。

还有哪些难题待解?

“新能源电项目已经从规模扩张向专业化、集约化转变,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更需要各方携手共同做出新的努力和尝试。”郭奎龙说明了我国新型电力发展下一步破局的关键。

那么,我国究竟该如何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此,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抒祥建议,加强新型电力系统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建设,统筹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推动电力领域科技创新,加快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王抒祥认为,应该深入研究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友好并网的先进电网和储能等新型电力系统支撑技术,开展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接入电网稳定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加大新技术应用示范的支持力度,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氢能、CCUS等标准体系研究,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新型电力建设对于我国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志轩表示,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将快速提高,要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强化能源电力发展规划。

“要坚持协同发展,由于新能源的特性决定了难以单独由新能源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同时,能源电力的协同发展是电力系统特性、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特性以及我国的国情决定的。”王志轩如此表示。

全球电力投资额稳步增长,电力设备市场需求空间广阔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2022年电力行业投资达1.1万亿美元,预计至2023年将进一步增长至接近1.2万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发达经济体和中国。

电力投资需求主要来源于发电侧、输电侧和用电侧三个方面。

在发电侧,零碳转型背景下,全球新能源化带动电力设备配套需求高增,可再生电力装机容量增长。

根据IEA披露的数据,2023 年全球可再生电力装机容量新增预计达到 507GW,同比增长近 50%,预计到 2028 年将达到 730GW。

新能源对于电网有着更强的建设需求拉动作用。伴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进程,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比例持续增加,根据IEA估计,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将主导全球电力供应的增长,平均而言两者将满足超过90%的新增需求。

输电侧的电力投资需求,主要来自电网中老化线路的更新升级和新线路的建设。

发达经济体的电气化进程较早,部分发达国家电网运行了40年甚至更久,现如今面临老化的问题。目前,美国和欧盟已启动资助计划以推进电网现代化,新能源由于对发电地点要求较高加速拉动电网建设。

用电侧经济发展推动用电需求持续增长。自2000年以来全球用电需求几乎翻番,根据国际能源署估计,2022年达到28510TWh,预计到2050年将继续增长,较2022年增长可能超过75%至120%。

海外方面,东北证券指出,欧洲风光电建设如火如荼,并网需求推动电网改造升级,美国减碳目标促进能源转型,制造业及数据中心需求拉动电网投资,东南亚经济快速发展,电力设施需求旺盛,中东人口增长和工业扩张推动能源需求长期增长,风光电发展潜力大;非洲地区电网覆盖率低基建需求大,光伏发电助力解决供电问题。

原标题:自然界的力量取之不尽,新能源电力渗透率大幅提升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www.whereislife.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华尔街见闻,华夏时报,氢智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