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大消费年终盘点|今年的储能市场:既有“出海热”、也存在价格战“寒冬”
日期:2023-11-28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linxinru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2023年的储能市场,冷热更迭。

在强劲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众多企业涌入新能源储能市场企图在储能市场中“分一杯羹”。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注册的与新型储能相关的企业近4万家,超过了去年3.6万家的新增注册总数。海外市场,作为利润更优厚的市场,成为中国企业拓展储能的重要战场,一时间掀起“出海热”。

但另一方面,这个“火爆”的行业也隐藏着深深的忧虑,价格“卷”出新低、订单下滑等“寒冬”信号在业内发酵。

储能市场现“出海热”

2023年以来,阳光电源、天合光能、亿纬锂能、宁德时代、比亚迪储能、海辰储能、科陆电子等中国企业加速“出海”的步伐。

据记者不完全整理,截至目前,在海外有布局储能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主要为阳光电源、天合光能、鹏辉能源、亿纬锂能、科陆电子、东方日升、派能科技、盛弘股份、科华数据、上能电气、科士达等。

比如,今年9月13日,美的集团旗下的科陆电子宣布会成立科陆美国储能公司。截至目前,科陆在北美市场拥有美国印第安纳24MW/63MWh首个大型锂电储能项目、美国得州99MWh最大储能电站项目、南美最大485MWh电网侧储能等项目。

“科陆成立美国储能公司,一方面将打造基于本土化的产品,另外是构建本土化的团队,同时在研发产品上加强对国际标准的融会贯通,打造更加国际化的产品、能力、渠道和团队。”科陆美国储能公司总裁毛小军彼时对媒体表示。

据东方日升相关人士介绍,公司很早就已开始关注储能板块,真正进入储能领域是在2017年下半年,并于2018年收购了天津双一力公司。公司在储能全产业链都已布局,在电网侧的大储方面发展更快。

为何海外市场更“香”?

那么,储能企业扎堆“出海”的背后究竟是什么?首先,从市场占比来看,海外市场需求大。

数据显示,中国、欧洲和美国是储能的三大主力市场,中国市场占比为三分之一,海外市场占比为三分之二。

“2022年,中国、美国和欧洲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在全球储能市场中累计占比高达86%。”上海有色网(SMM)储能首席分析师冯棣生认为,虽然自进入2023年以来,储能需求并没有达到市场年初的预期,增速有所放缓,但是储能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不变。上海有色网(SMM)预计,到2030年,全球储能市场需求将超过900GWh左右。

根据欧洲储能协会(EASE)数据,预计2023年欧洲大储新增装机超过3.5GW,同比增速或达到75%;美国市场方面,据东吴证券统计,截至2023 年4月,美国电化学储能备案量达30.2GW,同比增长89%。

陈旧的电网系统和能源转型阶段的新的电力系统结构特点,使得储能电站成为美国当下发电和电网侧的刚需。

“虽然北美储能在联邦政府加息,部分储能部件如变压器交付周期延长等因素影响下,需求增速放缓。但是长期来看,在ITC补贴刺激,能源转型和市场驱动下,北美储能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到2030年,北美储能市场需求将超过230GWh,仍为全球第二大储能市场。”冯棣生进一步补充道。

从市场细分来看,不同于中国市场主要以大储为主,辅以部分用户侧工商业储能,美国市场以大储为主,辅以工商业储能和户用储能,欧洲则是户用储能的主要市场。

其次,欧洲、美国等海外国家和地区拥有更为成熟的储能政策及商业模式,使得储能项目的经济性更为可观。

记者注意到,2022年8月,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中ITC新政的落地,取消了此前对光伏与储能的强配,将税收抵免延长10年并提高抵免比例至30%至70%,从政策层面助推储能经济性跃升,带动美国电化学储能备案量激增。

新能源研究中心集邦新能源网在最新的报告中分析称,对企业而言,国内储能市场以政策驱动为主,尽管发展态势强劲,但是行业整体仍处于商业化初期,或存在“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即在当前阶段而言,储能项目缺乏快速获利的盈利模式。

谈及眼下国内的储能市场,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表示,储能产业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投资成本高,回报周期非常长,商业模式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安全问题时有显现。

“在储能商业模式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强制配储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负担。”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近期指出,近年来光伏电站按容量以某一比例配置储能作为辅助消纳与支撑电网的措施,成为电站开发建设的前置条件。

遭遇“寒冬”:“价格战”、订单下滑

不过,2023年储能市场的关键词,除了“出海热”,还有“内卷”“价格战”“去库存”等寒意十足的字眼。

一家储能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订单下滑、低价甩卖的情况确有发生。去年欧洲处在需求特别旺盛的时期,国内对市场需求的预期有点过分乐观,导致很多国内企业涌进市场。但是一旦需求量下降或者市场没那么乐观的时候,这些货就成了呆滞的库存,放在海外仓有成本,运回来也有成本,这时候一部分企业选择在海外低价甩卖。”

根据标普全球大宗商品洞察(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的数据,2023年第二季度,全球户用储能出货量首次出现同比下降2%。欧洲市场的户储系统出货明显减缓趋势,比利时和西班牙同比降幅为60%,意大利下降超过40%。

“储能产业没有最卷,只有更卷。”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今年的SNEC上海储能展期间这样评价眼下的储能行业。他认为,制造业过剩并不是坏事,过剩带来了价格下降和行业进步。但是最怕的就是新玩家跨界进入市场,蜂拥而上,带来了扩产潮,行业陷入无序竞争状态,导致风险加剧。

储能投标价半年下降了三分之一。“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冲业绩、抢份额、报价跌破成本,这是储能行业的现状。”朱共山说。

记者注意到,今年前三季度,受上游原材料端价格下降影响,EPC和储能系统中标均价呈下行态势。储能系统2023年9月的中标均价已达到993.01元/kWh,同比下降35%,环比下降8%,较今年年初已下降超三成,最低中标价格跌破900元/kWh。

“目前储能电芯的集采价格在0.3元/Wh至0.5元/Wh,储能系统已跌到1元/Wh,这个价格已经触及极大部分储能电池企业的底线。”第一财经记者在近日在2023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期间从先导智能董事长王燕清处获悉。

企业要想穿越“寒冬”,更需要专业性和技术创新。“储能产业洗牌在即,唯有专业方能生存。”朱共山认为,各个企业找准自己的定位,注重技术,提升品牌,百花齐放。

原标题:大消费年终盘点|今年的储能市场:既有“出海热”、也存在价格战“寒冬”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www.whereislife.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第一财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