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 正文
 
上海驶上绿色低碳产业新赛道:从一块光伏板做起
日期:2022-09-19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sy_wuqianxi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1310663796_16635477572321n

去年进博会上,工作人员在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专区一展台演示环保发电互动装置。 新华社发 制图:王晨

今年的6月15日,是第十个“全国低碳日”。这十年间,低碳理念逐渐普及,“双碳”一词在2021年成为年度热词,掀起一股“碳达峰碳中和”全民科普热潮。

上海是全国第一批开设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城市,在这十年间,上海持续不断地推进节能减排任务,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对于上海这个超大城市来说,节能降耗的任务无疑是艰巨的。经济发展不可避免会出现能源消耗,上海就必须用更少的碳排放,创造出更高的工业产值。

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上海不仅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甚至超前、超额完成。同期,上海GDP从1.57万亿元增加至3.9万亿元。2010年以来,上海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单位GDP能耗累计降幅均超过50%。

建立碳交易体系


从体系到工具,从试点到应用,上海在打造低碳经济上,用多种创新机制帮助产业绿色转型。

2012年,上海作为全国第一批城市,开设了碳排放交易试点,将本地企业逐步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翌年,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场率先启动。近十年过去,一个公开透明、稳定有效的本地碳市场在上海建立起来。

除了传统电力行业,上海碳市场还陆续纳入钢铁、化工、航空等主要碳排放行业,共计27个,包含300多家企业和860多家机构投资者。截至2022年9月5日,上海碳市场配额现货品种累计成交量近2.2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超32亿元。

在全国来看,上海碳市场总体交易规模始终位居前列,CCER(中国核证减排量)交易规模一直排名第一。

搭建碳交易平台,是以碳价为信号,引导和激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推动碳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从而降低社会总减排成本。

经历了多年试点工作,上海在碳交易体系搭建上累积了丰富的经验,顺利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和交易机构建设任务。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这意味着中国超越了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上海则在其中承担了交易中心的角色。

未来,上海不仅要做全球最大碳市场的交易中心,还要做国际级的碳定价中心、碳交易创新中心。目前,上海环交所正加快推动碳价格指数研发,对标欧盟能源交易所和洲际交易所的碳价格指数。

用好金融工具

作为世界级金融中心,上海也在用多样化的金融手段,助推经济低碳转型。上海发展绿色金融有着多重优势。一方面,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拥有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以及门类齐全的金融机构,金融资源丰富。另一方面,上海又是地区科技中心,许多节能降碳相关技术研发地都在上海。

近年来,上海在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绿色金融业务创新、重点机构和平台引进等方面毫无疑问地走在全国前列。

拿绿色债券来说,国内多只“首单”绿色债券产品都落地上海,包括首单绿色可交换公司债券、首单绿色市政专项债券、首单应对气候变化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首单“碳中和”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等。据统计,2021年,上海证券业参与各项绿色债券发行规模逾606亿元,交易规模逾700亿元,承销海外绿色债券金额逾113亿美元。

同时,上海金融界还通过提供股权融资、收益凭证、ABS融资等金融服务,将资金引入新能源、环保、碳中和等业务领域,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据统计,2021年上海证券业绿色投融资金额逾132亿元。

今年7月1日,上海再次率先立法,《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正式施行,这是国内在金融领域运用立法变通权的首次尝试。在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加快绿色金融发展上,上海再次成为“先行者”。

培育低碳产业


钢铁行业作为所有制造业门类中,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和“低碳”二字相距甚远。但全球第一大钢铁企业中国宝武,近期则在吴淞创新城打造碳中和产业园。

此后,除了中国宝武自身的绿色战略企业落地碳中和产业园,低碳产业相关世界五百强和“专精特新”企业也会汇集于此,合作发展“双碳”经济,完善宝武碳中和服务体系。

“建设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还被写进了《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行动清单。这份行动方案今年7月份一经发布,就引起市场巨大反响。

近些年,上海制造业中,像中国宝武这样积极谋求绿色转型的企业越来越多。对外,他们主动开发碳数据管理平台、碳资产管理平台,加入碳交易市场平台,积极运用碳金融帮助企业转型。对内,他们需要推动技术升级,使用更加低碳的生产工艺,优化能源结构,保证能源总消耗量在规定配额之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碳交易、碳配额终归是手段,实现产业降碳减排才是最终目的。真正实践“双碳”战略,可能要从一个锅炉拆起,从一个供热方案改起,从一块光伏板装起,才能脚踏实地,让企业一点一点把单位生产总值煤炭消费量、电力消费量给降下来。


目前,上海的绿色制造体系已经初步建立,413家重点用能单位均已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已评定市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等超过200个。

“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已从2010年的0.91吨标准煤每万元,降至2020年的0.59吨标准煤每万元,累计下降近35%,发电煤耗、吨钢综合能耗、芯片单耗、乘用车单耗等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8月19日,上海市经信委发布“十四五”能耗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4%。为全面分解落实目标,上海将各能耗指标下达至“百家”“千家”企业,各区及部分园区管委会,27个工业和通信业控股集团公司。

按照上海市的规划,绿色低碳产业已成为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新赛道之一,2025年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在落实“双碳”战略背景下,上海低碳经济发展大有可为。

原标题:上海驶上绿色低碳产业新赛道
 
相关阅读: 上海 绿色低碳 光伏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www.whereislife.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解放日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