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关注微信
知识库 培训 招聘 项目 政策 | 推荐供应商 企业培训证书 | 系统集成/安装 光伏组件/发电板 光伏逆变器 光伏支架 光伏应用产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 » 正文
 
预亏40亿、财务总监半年换俩 中利集团光伏回款艰难执着下注
日期:2022-03-01   [复制链接]
责任编辑:yutianyang_tsj 打印收藏评论(0)[订阅到邮箱]
把自家盈利的业务卖掉押宝亏损的业务是什么操作?一般正常人干不出来这事儿,不过,最近中利集团就搞了这么一笔反向操作。

2月10日,中利集团公布《股权转让协议》,宣布向东莞鸿顺转让持有的广东中德2%的股权,并向创元集团转让广东中德60%的股权,总转让价款超过4亿元,广东中德由全资子公司变为参股公司。

有意思的是,从财务数据来看,广东中德2020年全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7.58亿元、12.9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956.63万元和5043.47万元,在2021年半年报中,广东中德甚至是唯一盈利的主要控股参股公司。


(图源中利集团2021年半年报)
2021年年初,广东中德还在原有30万公里线缆产能的基础上,新扩建了15万公里光电混合缆年产能并投产,短短一年过去,这样重要的一个子公司就被中利集团放弃,是何缘故?

在公告中,中利集团解释道,这次股权转让交易有利于公司进一步聚焦光伏板块核心业务的发展。

这和年初公司的战略布局不谋而合,从种种蛛丝马迹来看,电缆发家的中利集团意欲抛下电缆这一核心业务,转而发力光伏行业,以谋求未来的发展。

然而,凤凰网财经《市值观察》翻阅资料发现,中利集团虽布局光伏已久,且曾经有“光伏扶贫第一股”的响亮名头,但在“531”政策风向转变后,公司受光伏业务拖累十分严重,至今仍有大额的应收账款未能收回,此外,公司其他布局接连暴雷,资金链绷紧到极点,出售优质电缆资产或也是回笼资金的无奈之举。

光伏“老玩家” 却因激进扩张回款困难

目前来看,中利集团的主要业务包括以电缆为主的通信行业,和以电站、组件为主的光伏行业。2022年初,中利集团宣布未来将集中发展光伏行业,整合相关资源。然而,从过往财务数据来看,公司光伏行业目前虽然靠着之前积累下来的资源迅速发展,频频和央企、国企合作“整县推进”,但因为光伏行业整体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生意并不好做。

2021年半年报显示,中利集团上半年光伏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3.87亿元,营业成本高达22.07亿元,毛利率仅有7.53%。在2021年业绩预告中,中利集团提到,预计2021年全年亏损32亿~40亿元,对比上年亏损额29.2亿元有所扩大,其中,光伏业务共计亏损11亿元左右,主要因为光伏制造的主要原材料及海运费暴涨,造成产能不完全释放,经营性亏损约6.5亿元左右。

原材料和海运费暴涨这一亏损理由并非中利集团一家光伏企业提到,据相关媒体统计,包括爱康科技、中来股份、东方日升、协鑫集成等在内的公司,均在公司公告中提到了海运费大幅上涨的情况。而组件价格上涨几乎是2021年下半年光伏行业的主基调。有光伏行业从业者曾向凤凰网财经《市值观察》表示,一方面组件价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电站终端竞争激烈,产业链中下游的利润被压的非常低,生意很不好做。

光伏行业某投资人也向凤凰网《市值观察》表示,近几个月由于成本的上升,电站的回报率下降的比较厉害,大家都有些算不过来账,但从业者普遍看好2023年的市场,所以战略布局的动作也不能停。

对于中利集团在光伏行业的影响力,凤凰网《市值观察》询问了多位从业者,多数人表示近年来中利集团“失去声音”,其中一位投资人提到,中利集团在2015年左右发展较好,近些年由于集团公司自身财务状况的恶化,导致光伏业务也有些乏力。

集团自身的财务状况恶化主要系之前粗放、激进的扩张导致。

2021年中报显示,中利集团按账龄披露6个月以内的应收账款最多,金额为18.2亿元,其次即为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金额达11.75亿元。在2020年年报中,中利集团坦言,截至2020年期末,公司光伏板块应收账款余额为28.87亿元,占合并报表口径应收款余额的84.17%,其中商业电站和扶贫电站的金额为18.75亿元,存在一定的回收风险。

过去数年来,国内光伏扶贫一直采取的是企业与地方政府深度合作的模式,前期企业垫资建设,后期企业收回投资。在2018年以前,中利集团大肆推进光伏扶贫业务,当年签约的扶贫电站达到520MW,开工建设达到1283mW,为当年主要的业绩来源。

然而,好景不长。2018年3月,政策明确规定光伏扶贫电站不得举债建设,企业不得投资入股。一夕之间,中利靠扶贫“攻城略地”的算盘落空,并且,随着“531”最严光伏补贴政策的推出,光伏电站的收益率急剧下滑,前期规模铺得太大的中利集团,摊上了巨额的应收账款难以回收,勉强收回的电站也因为补贴退坡面临亏损。

巨额的应收账款和潜在的坏账风险持续困扰着中利集团,交易所也因此多次向公司下发问询函。随着账款的回收和坏账的不断计提,自2017年以来,中利集团的应收账款金额有了大幅的下降,由2017年的100.88亿元下降至2021年Q3的32.58亿,但从资产百分比来说,占比仍然超过20%。2020年计提的坏账准备达到12.6亿元,对比2019年的11.6亿元继续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大比例的坏账已经是中利集团较为宽松的坏账计提比例的结果。

据中利集团年报,公司对6个月以内账龄的应收账款计提2%坏账,6个月到1年计提5%,1~2年计提10%,2~3年计提30%,3~4年计提50%,4年以上计提100%。与之相对应的是,同样处于光伏产业链中游的正泰电器对3年以上应收账款即计提100%预期信用损失,2~3年计提50%。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利集团延缓了高额应收账款带来的坏账风险。


(正泰电器坏账计提比例,图源正泰年报)

负债水平高企 股东高管纷纷跳船


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利集团对光伏并不能算作死心塌地,甩卖优质资产或许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自救之举。

2021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利集团账面的货币资金为22.4亿元,而短期借款、应付票据、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等有息负债分别为37.49亿元、17.73亿元、4.43亿元,远远高于货币资金。而在半年报中,因抵押、质押或冻结等对使用有限制的款项达15.87亿元,占货币资金总额的71%。

中利集团的负债水平长期处于高位,且近年来资产负债率一路走高,2019年~2021年Q3,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9.52%、65.37%、73.04%,2年多的时间资产负债率上升了接近25个百分点。

受高额的债务水平影响,中利集团每年需要承担一笔不菲的利息开支,2019年~2020年及2021年Q3,公司的利息费用分别为6.56亿元、5.91亿元和2.16亿元,2019年中利集团尚未亏损,利息费用6.56亿元远高于当年净利润0.55亿元,成为吞噬利润的元凶之一。

此外,2021年中震惊资本市场的“专网通信暴雷”也使得本就不富裕的中利集团雪上加霜。

业绩预告中中利集团表示,因专网通信业务暴雷,公司设计的专网通信业务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计提资产减值,为子公司中利电子融资提供的担保,计提预计负债,对子公司中利电子长期股权投资计提损失,总计提金额大约为22亿元左右。

糟糕的经营下,中利集团的股东、高管正加速出逃。2021年初,国资背景的沙家浜旅游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获得中利集团4890万股,转让价格为3.83元/股,转让价款为1.87亿元。还不到一年的时间,2021年11月~2022年1月,沙家浜旅游即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连续减持,减持价格在6.64元/股~7.59元/股间不等,持股比例降至5%以下。值得注意的是,沙家浜旅游此次一进一出,获利接近一倍。

另外,中利集团在2021年两次变更了财务总监。2021年7月,原财务总监吴宏图辞任,由张武接替,接任不足半年,张武再次辞任,财务总监由徐珍英接替。与张武一同辞任的高管还有公司董事周建新、公司董秘张冬云。

高管、股东纷纷跳船,虽然中利对外解释甩卖盈利资产是为了聚焦光伏产业,但无数证据都印证着,公司经营状况的确有些糟糕。

凭借着此前在光伏行业的积累和与地方政府扶贫时结下的亲密关系,中利集团近几个月频频拿下“整县推进”的大单,只是,这些大单究竟能给公司带来多少收益,又是否能将公司拯救出亏损的泥潭呢?恐怕中利集团还需要拿出更多的努力和证据来证明。

原标题:预亏40亿、财务总监半年换俩 中利集团光伏回款艰难执着下注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阳光工匠光伏网】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519-69813790 ;投稿邮箱:edit@www.whereislife.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来源:凤凰网财经《市值观察》出品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图文新闻
 
热点新闻
 
 
论坛热帖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 企业名录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苏ICP备08005685号